中国创造学会2024学术年会分论坛二 | 智能科技与人因工程赋能新质生产力

发布时间:2025-01-03 

       2024年12月29日下午,中国创造学会智能制造与服务分会、中国创造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、中国创造学会人因工程与产业创新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“分论坛二:智能科技与人因工程赋能新质生产力研讨会”圆满完成。

        论坛首先由来自中国科技大学/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刘仲林作《中国“创之道”探索40年感言》的分享,以“创之道”为题,展望中西会通、文理交融的“创学”建设之路。刘仲林教授于1990-199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指导下,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创造学结合,探索从“仁学”到“创学”转化的中国新文化建设之道;1999年出版“古道今梦”丛书,张岱年先生亲自作序,肯定由“仁学”等传统思想转化提升为“创学”的新探索。

       上海犀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杨敏副总经理分享《以赛促学,推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》,深度分析了职业竞赛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、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作用,并结合实际案例,阐述通过组织智能制造比赛,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、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路径。

       模驭人工智能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李泽涵联合创始人兼CEO分享了《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与AI驱动的范式转换》。报告回顾了生成式AI自2022年底爆发以来取得的关键技术突破及其典型应用案例,深入分析生成式AI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,结合农业、制造业、建筑业等代表性行业,探讨生成式AI在不同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案例,展示其在提升生产效率、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方面的广阔前景。

         南华大学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姚湘博士生导师分享了《探月外骨骼创新设计与优化》,针对月面行走和探索任务,提出了一种月面行走下肢外骨骼的设计方案,旨在提升航天员在月表探测任务中的安全性、稳定性、舒适性及工作效率。

       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忠教授带来了《异化与超越:人的发展与新质生产力》,探讨将生产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一起来完整地理解生产力,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从科技赋能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来讨论,也要将劳动者纳入其中。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刘俊利研究员分享《数智赋能航天制造转型》,探讨了数字化、智能化是航天制造的紧迫要求和必由之路。

       上海非觉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朱涛联合创始人兼CEO带来《类脑智能算法的逻辑架构》,倡导“广义类脑”和“逻辑双耦”的新方法论,原创了“表实函数”“动词性信息结构”“双驱动模型”等算法技术,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类脑智能算法体系,为类脑智能技术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。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白仲航博导分享了《TRIZ裁剪方法研究进展》,介绍现有裁剪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,提出研究的产品概念设计结构优化的裁剪组件确定方法,为未来进行裁剪方法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。

       智能科技与人因工程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,智能科技与人因工程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。